第一次见我的羽毛球搭子,比相亲还紧张 ---
说来好笑,为了找个固定的羽毛球搭子,我在同城群里的自我介绍,写得比求职简历还用心。技术特点、空闲时间、对输赢的态度……一一罗列,像在发出某种郑重其事的邀请。
在线上聊了一周后,我们约在周六下午的体育馆见面。
去球馆的路上,心情莫名忐忑。这和相亲有什么区别呢?甚至更甚——相亲不合适,大不了不再见面;可球搭子若不合拍,往后每周固定的运动时光,都可能变成一种煎熬。我脑海里上演着小剧场:万一他球风彪悍,嫌弃我网前小球不够细腻怎么办?万一我跟不上他的节奏,拖了后腿怎么办?这种基于共同爱好、却关乎现实配合的“网友奔现”,竟带着一种独特的、悬而未决的紧张感。
两点整,3号场地。他已经到了,正在安静地拉高远球。白色的羽毛球在空中划出舒缓的弧线,像一个温和的问号。我们互相点头,简单寒暄,没有多余的客套,直接开始热身。最初的几分钟,我们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——球的落点、挥拍的速度、跑动的范围,像两个谨慎的舞伴,在寻找共同的节奏。
转折发生在一个意外的救球。我一个鱼跃(姿势大概不太优雅)把即将落地的球捞了起来,他迅速补位,完成一记漂亮的扣杀。球落地的瞬间,我们隔网相望,不约而同地笑了。就是那个瞬间,所有刻意的“考核”与“表现”都烟消云散。
汗水是最好的破冰器。接下来的时间里,我们专注于每一次跑动、每一次挥拍。清脆的击球声、鞋底与地胶摩擦的声响、略带急促的呼吸声,构成了交流的全部语言。不需要谈论彼此的职业、年龄或生活烦恼,所有的沟通都通过那颗飞翔的羽毛球完成——一个精准的网前放小球是赞美,一记到位的高远球是回应,一次及时的补位是默契。
两个小时倏忽而过。收拾球包时,我们约好了下周六再见。走出体育馆,傍晚的风带着凉意吹在汗湿的背上,格外舒畅。我忽然明白,寻找一个合适的球搭子,像是在寻找运动生涯里的“本命”朋友。我们不必要知根知底,不必要渗透彼此的生活,只需要在那一方绿色的场地上,成为彼此最可靠的对手,也是最合拍的战友。
这是一种奇妙的关系,始于“能接到你的球”,终于“期待下一次与你交手”。比起人际交往中那些复杂的期待与要求,这片球场上的信任与陪伴,显得如此纯粹而珍贵。
有没有近期想去阆中古城的朋友?想找个搭子一起逛古街、尝张飞牛肉,顺便在嘉陵江边散散步,互相拍照打卡~时间灵活,求结伴!
和男朋友计划去南昌玩3天,有没有适合情侣的旅行搭子推荐?想找一起拍照、逛景点、分享美食的伙伴!
“Q区王者低段位找搭子,主玩射手/辅助,心态好不压力,有麦的dd~”
在成都想找个闺蜜搭子,周末可以一起逛宽窄巷子、打卡网红咖啡店、或者周边徒步,有没有同样喜欢探索生活小确幸的姐妹呀?
想找个搭子一起去上海海昌海洋公园,主要想一起看虎鲸表演、逛火山鲨鱼馆,还能互相拍照。你是合适的搭子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