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陂篮球场,我的搭子和回不去的黄昏
球鞋摩擦水泥地的声音,混着几声粤语叫喊,在傍晚五点半的车陂篮球场准时响起。
我来广州第三年,搬来车陂半年。和无数涌入这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,白天是写字楼隔间里沉默的螺丝钉,夜晚是出租屋里对着手机屏幕的孤独灵魂。直到某个加完班的周五,我鬼使神差地走进了楼下这个免费的社区球场。
第一次来,谁都不认识。我抱着球在场边犹豫,一个穿着褪色火箭队服的大叔朝我招手:“细路,打波啊?呢度差个人。”(小伙子,打球吗?这里缺个人。)
就这样,我有了第一个“篮球搭子”——强叔,车陂土著,五十多岁,中投稳得像安装了GPS。后来是阿杰,湖北来的程序员,三分准起来像库里,铁起来让人怀疑人生;还有话不多但篮板凶悍的快递小哥小马,总在投失后喊“我的我的”的潮汕小伙斌仔……
我们从未互留微信,不问彼此职业收入,关系纯粹建立在球场。默契在一次次挡拆、传球和击掌中建立。强叔会在我突破时喊“突他左边,他重心高”;阿杰手感冰凉时,我们会故意多给他做球;小马抢下关键篮板,全队都会上去拍他后背。
这里的篮球不华丽,没有高清录像和数据分析,只有最原始的快乐。汗水砸在地上瞬间蒸发,进球后的吼声能吓跑树上的麻雀。运球声、喘息声、篮筐的震颤声,是车陂傍晚最动听的交响乐。
我们会在散场后,坐在场边花基上,喝着两块钱一瓶的矿泉水,看天色从橘红变成深蓝。聊的不是NBA最新交易,而是“今天老板娘又骂人了”、“房租下个月又要涨”、“老家女朋友催回去了”……这些白天难以启齿的疲惫,在夜色掩护下变得可以分享。
强叔常说:“落咗呢个场,就冇咩大佬同打工仔,只有波友。”(下了这个球场,就没有什么老板和打工仔,只有球友。)
某个黄昏,我投完最后一颗球,看着空中的弧线忽然明白——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“广漂”,就像这颗篮球,被生活抛向空中,不知会否落入篮筐。但在下坠的瞬间,总有一双手在下面等着,可能是强叔粗糙的手掌,可能是阿杰热情的击掌,也可能是小马默默卡住位置,为你争取下一次起跳的机会。
这就是车陂的篮球搭子。我们终将散场,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。但某个加完班的夜晚,当我路过球场,听见那熟悉的篮球撞击地面的声音——
“嘭、嘭、嘭……”
我知道,我在这座庞大城市里,还有一个回去的地方。
在《第五人格》里找“连麦搭子”有什么好处?是不是比单排体验更好?
「157小个子穿搭指南:显高显瘦的10个实用技巧,轻松穿出好比例!」
想找个“留子做饭搭子”,一起研究食谱、分享食材,降低留学吃饭成本,怎么开始比较合适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