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鹏城到山城:一次与陌生人的双向奔赴
去重庆的念头,是在某个加班的深夜突然冒出来的。
窗外是深圳永不熄灭的灯火,电脑屏幕的光映在脸上,一种熟悉的疲惫感包裹全身。就在那一刻,我想逃离——不是逃离工作,而是逃离这种周而复始的孤独。朋友圈里刷到洪崖洞的夜景,魔幻得像另一个世界。一个冲动,我在常逛的旅行论坛发了帖子:
“下周深圳飞重庆,5天4晚,寻饭搭子、拍照搭子。本人90后,能吃辣,方向感尚可,会帮你P图。”
按下发送键时,我没抱太大希望。在这个人人习惯保持安全距离的时代,和陌生人旅行听起来像个冒险。
但回应来得很快。
第一个加我的是个成都姑娘,在深圳做设计。“正好休假,回川渝一带,可以陪你走一段。”她说。接着是个刚辞职的广东男生,“想找个地方思考人生,重庆的立体很适合迷路。”还有个重庆本地大学生,“愿意当地陪,用山城夜景换你们的旅行故事。”
我们拉了个群,群名从“重庆之行”被改成“湾区山城小分队”,最后定格在“火锅抢救小组”。出发前一周,这个四人群成了我微信里最活跃的角落。我们分享攻略,讨论要不要去网红店排队,设计师姑娘做了详细的Excel行程表,广东男生负责找小众机位,大学生则不断给我们打预防针:“真的会迷路”“微辣也可能很辣”“记得穿平底鞋”。
从宝安机场起飞时,我还有一种不真实感。两小时后,当出租车在渝中区层层叠叠的高架桥上盘旋,远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灯火如星辰洒落,我才真切感受到——我真的来了,和三个素未谋面的人一起。
这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,在见到他们的瞬间达到顶峰。没有想象中的尴尬,就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偶然在另一个城市重逢。设计师姑娘和照片里一样文艺,广东男生比想象中健谈,本地大学生带着重庆人特有的爽朗热情。
接下来的几天,我们成了彼此最合拍的旅伴。
在领事巷,我们跟着本地大学生穿行于即将消失的老社区,爬坡上坎间,他指着一栋斑驳的建筑说:“我外婆以前住这里。”那种与城市记忆的突然接通,是任何攻略都给不了的感动。
在白象居,广东男生执着地寻找《少年的你》同款机位,我们其他三人就靠在栏杆上,看长江索道的车厢缓缓划过居民楼窗口,聊起各自的城市和生活。设计师姑娘说,她喜欢深圳的效率,但偶尔会想念成都的茶馆,那种“浪费时间”的理直气壮。
当然,最多的交流发生在饭桌上。从防空洞里的老火锅到凌晨的路边烧烤,辣得眼泪直流时互相递纸巾,在油碟该放什么的问题上争论不休。广东男生第一次尝试脑花,在全桌人的“鼓励”下闭眼咽下,然后惊讶地说:“好像……还不错?”
最难忘那晚在南滨路。我们坐在江边,对岸渝中半岛的灯光秀如期上演,洪崖洞像一座金色的悬崖城堡。设计师姑娘突然说:“其实我辞职了,这次回去就不来深圳了。”空气安静了几秒。
“敬改变。”广东男生举起手中的豆奶。
“敬勇气。”本地大学生接着说。
“敬相遇。”我补上最后一句。
四个杯子碰在一起,发出清脆的响声。在那个瞬间,我忽然明白这趟旅行的意义。它不只是从深圳到重庆的地理位移,更是一次情感上的越狱——逃离日常的固定轨道,向另一种可能性敞开自己。
回深圳的飞机上,我翻看手机里的合影:我们在千厮门大桥上笑得肆无忌惮,在交通茶馆里假装老重庆,在李子坝轻轨站台下一起仰头等待列车穿楼而过的瞬间。那个曾经只有工作群聊的微信,现在有了一个会分享重庆小面配方、吐槽甲方、约下次旅行的小群。
这座城市依然立体魔幻,洪崖洞的灯火依旧为每个游客点亮。但对我而言,重庆不再只是导航地图上的一个点,而是变成了有温度的记忆坐标——在这里,我曾与三个陌生人共享过一段人生,然后带着这份温暖,回到各自的生活里继续前行。
如果你也在深圳感到某种倦怠,不妨试试找个周末,发个帖子,约个搭子,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双向奔赴。毕竟,最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,而最暖的相遇,往往始于一句勇敢的“你好,一起吗?”
想在8月中旬从成都出发去新疆玩7-10天,主要想体验北疆的自然风光,有没有同时间段出发的旅游搭子?希望结伴拼车、分摊费用,互相拍照,行程可以一起商量规划!
https://www.fydmwd.com/img/2025/09/40bc023f6f66c6a85f0e3529e19589c5.jpg
从郑州出发,有哪些适合3-5天短途旅行的“旅游搭子”推荐路线?
最近总听到“饭搭子”和“接搭子”的说法,具体是什么意思?这两种搭子有什么不同?
刘亦菲在最新活动造型中如何演绎“牛子衣搭配花裙”的时尚风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