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在职考公人:暗夜里的赶路与相逢
深夜十一点,写字楼的灯光渐次熄灭,只有他的工位还亮着。李铭关掉最后一个Excel表格,迅速从抽屉里抽出《行测真题精讲》——这是属于他的第二个“工作日”的开始。在山东,像他这样的“在职考公人”正以独特的节奏生活:白天是格子间的打工人,夜晚是挑灯夜读的赶考者。
山东人对编制的执着,几乎刻进了文化基因。“不孝有三,无编为大”的调侃背后,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追求。但全职备考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是奢侈的选择,于是“在职备考”成了这条独木桥上最坚韧的行进方式。
他们自嘲为“双重打工人”——一边应付KPI,一边攻克申论;在通勤地铁上刷常识题,在午休时间默记时政热点。这种高强度的双线作战,让“考公搭子”应运而生。
在济南,几个素未谋面的考生组成了线上自习室。每晚八点,视频会议准时开启,六个小窗口里是同样专注的脸——有人在做资料分析,有人在写大作文。他们不开麦,只是互相监督着学习。这种“云同桌”的陪伴,消解了独自备考的孤独。
青岛的小王和她的“考公搭子”则开发出了更高效的互助模式。分工整理时政要点,共享错题本,每周模拟考后互相批改申论。他们在竞争关系中建立起奇妙的战友情谊——既是潜在的对手,更是此刻的同行者。
这些在职考生的时间都是“挤”出来的:凌晨五点起床背诵,利用所有碎片时间,推掉不必要的社交。他们的手机里存着各种学习APP,口袋里揣着便携笔记,甚至洗澡时都在听热点解析音频。
压力是双重的。工作不能出错,备考不能松懈,还要面对家人“都考三年了”的欲言又止。但每当想放弃时,看到“搭子”们还在坚持,就又打开了书本。这种相互支撑,成了暗夜赶路时最温暖的光。
他们很清楚,最终能上岸的只是极少数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获得了更深层的成长——不仅是知识积累,更是意志力的磨砺,是学会在重压下依然前行的勇气。
每个在职考公的山东人,都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远征。没有鲜花掌声,只有台灯下的孤影和屏幕上闪烁的真题。但他们知道,在这片崇尚“稳定”的土地上,有无数同类正以同样的姿态奋力游向彼岸——无论最终是否抵达,这段全力以赴的航程本身,已是对青春最好的回答。
当又一个黎明来临,他们合上书本,重新变回普通的上班族。但心底那簇火苗还在燃烧,支撑他们在两个世界之间继续穿梭,直到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天。
https://www.fydmwd.com/img/2025/09/6ce2189f584d9a732d786aedb18fc704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