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不散场,海风正相宜——记我的青岛大学生旅游搭子
七月的青岛,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水汽,轻轻拂过红瓦绿树的老城。我站在栈桥边,望着远处翻涌的浪花,心里却有些忐忑——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寻找“旅游搭子”,而对方是三位素未谋面的大学生。
我们是通过校园论坛结缘的。小陈是厦门大学的摄影爱好者,阿琳来自武汉大学,自称“吃货地图”,而小雨是本地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生,主动担任向导。四人微信群里的第一句话是:“青岛见!”没有客套寒暄,只有对旅程共同的期待。
第一天:老城的文艺漫步
小雨带着我们穿行在八大关的梧桐树下。“这里每条路都以关隘命名,比如山海关、嘉峪关。”她如数家珍。小陈的相机快门声不断,阿琳则盯着路边咖啡店的鲅鱼水饺招牌走不动路。
在教堂广场前,我们遇到一群写生的美院学生。其中一人把我们的嬉笑场景画进速写,作为礼物送给我们。那张画现在仍在我书桌前,四个年轻人并肩而立,背后是青岛湛蓝的天空。
第二天:海边的深夜对话 石老人海水浴场的夜晚,我们赤脚走在沙滩上。海浪声里,阿琳说起她考研的迷茫,小陈分享在西藏支教的经历,小雨讲起爷爷辈的青岛往事。四个不同专业的年轻人——金融、文学、海洋科学、设计,却在星空下找到了奇妙的共鸣。
“你们觉得旅行的意义是什么?”我突然问。 “是遇见。”小雨说,“遇见不同的风景,更重要的是遇见彼此。”
第三天:离别与约定 最后一天在啤酒博物馆,我们举着原浆啤酒碰杯。小陈把三天照片整理成电子相册发在群里,阿琳规划着下次在武汉重逢的路线。火车站台前,四个拥抱轻描淡写,但微信群名已被改为“五年后青岛再聚”。
回程高铁上,我翻看照片:仰口沙滩的跳跃抓拍、信号山公园的搞怪合影、劈柴院的热气腾腾锅贴……这些瞬间因为有人分享而格外鲜活。
如今我们散落在不同城市,仍会在群里分享各自生活。那段青岛之旅教会我的不仅是旅行技巧,更是年轻心灵相遇时迸发的光——当我们向世界敞开自己,世界便回赠以意想不到的温柔。海风会记得,有一群大学生曾在这里,把陌生的相遇写成青春里最明亮的诗篇。
我们三个人是固定的饭搭子,但口味差异大:一个无辣不欢,一个只吃清淡,一个想尝试新奇菜系。如何选餐厅才能让大家都满意?
马伯骞和辣目洋子的穿搭风格分别有什么特点?如何借鉴他们的搭配思路?
想在南宁找个一起去云南的搭子,有没有小伙伴最近出发?可以一起商量路线,拼车拼饭,男女不限,主要希望性格开朗好相处,行程大概7-10天,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这条线优先~
想在济南找个周末一起周边游的搭子,有没有推荐的方式或者平台?
计划去湖北恩施旅游,想找个旅游搭子一起玩,有什么建议或注意事项吗?
有没有最近从杭州出发去长沙旅游的小伙伴?想结个伴一起玩,可以分摊费用、互相拍照,还能一起打卡文和友和茶颜悦色!时间灵活,求捡或组队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