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西双版纳,我找到了最“野”的旅行搭子
去西双版纳之前,我一直在找“搭子”。
不是那种攻略里写的“拼车搭子”“拍照搭子”,而是一种更“野”的搭子——能一起钻雨林、追萤火虫、在傣族寨子里席地而坐,对未知旅途抱有同样莽撞热情的人。
很幸运,我找到了。他们散落在青旅的留言板、凌晨的烧烤摊和突突车扬起的尘土里。
我的第一个搭子,是在植物园认识的。她背着一个巨大的帆布包,里面塞满了驱蚊水和湿纸巾。我们原本只是拼团听讲解,但当导游指着绞杀榕说“它最终会取代宿主”时,她突然小声对我说:“像不像某种旅行搭子?短暂依附,然后各自繁茂。”那一刻我就知道,这趟旅途不会无聊了。
后来,我们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壮大。
有辞职出来gapmonth的程序员,他成了我们的人形导航,但在野象谷,举着相机的手抖得比谁都厉害;有刚高考完的妹妹,负责用甜美的笑容和摊主砍价,三块钱一个的菠萝被她讲到五块钱两个;还有一位沉默的摄影师,总落在队伍最后,却在我们最狼狈时——比如突然被暴雨困在曼听公园的凉亭里——按下快门,留下每个人头发滴水却大笑的瞬间。
这些搭子,重构了我的西双版纳。
如果没有他们,星光夜市可能只是万千灯火中普通的一处。但当我们挤在人群中,分享一碗酸辣的舂鸡脚,为一块傣锦互相参谋时,它变成了充满烟火气的江湖。
如果没有他们,穿越基诺山雨林可能只是一次艰苦的徒步。但当第N次被蚂蟥吓到尖叫,又彼此帮忙处理时,那种共患难的滑稽感,让雨林变成了巨大的冒险乐园。
我们甚至一起闯进一个不知名的傣族村寨,被热情的村民拉去参加了一场婚礼。没人听得懂祝酒歌,但所有人都跟着旋律晃动,米酒的甜醇和手抓饭的糯香混在一起。那一刻,没有游客与主人,只有一群被快乐感染的人。
离别来得和相遇一样突然。
在机场,我们甚至没有郑重地互道再见,只是胡乱说着“下次去你城市喝酒”、“照片记得发我”,然后就拖着行李走向不同的登机口。
回程的飞机上,我看着窗外连绵的云海,忽然明白了“搭子”的真正含义。
我们并非要成为一生一世的朋友,而是在人生某段特定的轨道上,恰好同行的旅人。我们分享同一片雨林的潮湿空气,同一碗米线的滚烫温度,同一段无所事事的午后时光。然后,在路口坦然告别,各自走向下一段风景。
西双版纳的美丽,一半给了雨林与佛塔,另一半,则给了这些短暂交汇、却照亮彼此旅途的“搭子”们。
都市新社交:北京已婚族的“聊天搭子”,是情感出口还是边界游戏?
在深圳想找个一起去重庆旅游的搭子,有什么靠谱的寻找渠道或注意事项吗?
在厦门集美想找人一起喝酒,有没有靠谱的“喝酒搭子”推荐?或者哪里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?
你好,我看到你在找教资面试学习搭子,请问你对这个学习搭子有什么具体的期待或要求吗?
有最近从淄博去烟台的吗?想找个搭子一起拼车或者坐高铁,路上有个伴,分摊费用也更划算,时间可以商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