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题搭子:我的高中,我们的战场
高中三年,像一场漫长的跋涉。我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包,穿行在教室、食堂与宿舍三点一线的轨迹里,日子被试卷和倒计时切割成一块块需要奋力填满的空白。而在这段略显单调的旅程中,我有一个特殊的“战友”——我的讲题搭子。
他不是我形影不离的朋友,我们的交集,大多始于一句“这道题,你会吗?”,终于一声“哦——我懂了!”。我们的“革命友谊”,建立在一张张草稿纸上,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、图形和推演,是我们之间最独特的暗号。
我仍记得那些午后。阳光斜斜地穿过窗户,在铺满试卷的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我们俩挤在一张课桌旁,头几乎碰在一起。他擅长数学,那些让我绞尽脑汁的解析几何,在他笔下仿佛有了生命,辅助线画得精准又巧妙。而我,则在英语阅读和语文古文上稍占优势,能帮他梳理那些纠缠不清的长难句和晦涩的典故。
讲题的过程,并非总是一帆风顺。有时,他会用一种我完全无法理解的方式跳跃思维,我不得不喊停:“等等,你这步是怎么来的?”于是,他挠挠头,被迫放慢节奏,重新拆解自己的思路。有时,我自以为讲得清晰透彻,他却一脸茫然,反问我一个我从未想过的问题,瞬间将我问住。那一刻,我们面面相觑,然后不约而同地笑出来,再一起埋头重新研究。
正是在这种“教”与“学”的反复碰撞中,知识才真正变得鲜活、深刻。为了给他讲清楚一个语法点,我必须自己先将其理解得滴水不漏;而他在努力让我明白一道物理题时,也巩固了自己最核心的逻辑。我们互相充当着对方的镜子,照出自己思维的盲区,也见证了彼此一点一滴的进步。
我们的交流不止于题目。解完一道难题后的相视一笑,是如释重负的轻松;考试失利后,对方一句“没关系,下次再来”的简单安慰,比任何大道理都更有力量。我们共享着一种隐秘的焦虑与期待,那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、关于未来的共同心事。在那些被压力笼罩的夜晚,有一个能随时讨论问题、无需客套寒暄的伙伴,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慰藉。
后来,我们去了不同的城市,念了不同的大学。联系渐渐变少,那段并肩“作战”的岁月,仿佛被封存在了记忆的琥珀里。
但我时常会想起他,想起那些被我们用公式和单词填满的课间与傍晚。我的讲题搭子,他是我高中时代一个独特的坐标。我们不曾一起逃课,不曾分享青春里那些汹涌澎湃的秘密,但我们共享了那段奋斗岁月里最核心的质地——那种在思维的碰撞中相互支撑着向前走的笃定。
原来,最好的陪伴,有时不是一起吃喝玩乐,而是一起面对一道难题,然后异口同声地说:“来,我们再试一次。”
在佛山有没有适合带娃一起参加的本地活动或亲子社群推荐?想找“带娃搭子”一起遛娃交流经验!
想找游戏搭子一起玩游戏,但身边朋友不玩同款,有什么靠谱的方法吗?
在深圳读大学,想找“酒搭子”一起小酌放松,有什么推荐的方式或地点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