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花簪搭子:簪在头上的花园与情谊
在泉州,有一种美,是簪在头上的。
行走在古城的老街巷,你或许会与她们不期而遇——盘着光滑发髻的蟳埔女,发髻周围,戴着一个用应季鲜花串成的巨大花环。素馨、含笑、玉兰、茉莉……各色花朵簇拥成一片流动的、芬芳的“花园”。这便是泉州独特的“簪花围”,而组成这顶花冠的每一件精美饰物,无论是鲜花、绢花还是配饰,都被亲切地称为“花簪搭子”。
“搭子”,在闽南语里是“搭档”、“配套”的意思。这个称呼,精准地道出了泉州人与花簪的关系:它们不仅是妆点美丽的饰物,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,是彼此成就、相得益彰的“最佳搭档”。
花簪搭子,是四季风物与巧手慧心的“搭子”。泉州气候温润,四季花开不绝。智慧的蟳埔女便顺应天时,将大自然的馈赠直接“戴”在头上。清晨含露采摘的鲜花,在她们灵巧的手中,被细心地穿缀、固定,与发髻完美融合。是鲜花点亮了乌发,也是发髻承载了花香,它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。后来,为了保存与方便,以丝绸精心仿制的绢花也应运而生,形态逼真,色泽持久,成为另一种经典的“花簪搭子”,让这份美丽超越了季节的限制。
花簪搭子,是头上风景与人间烟火的“搭子”。你很难想象,如此绚烂华美的头饰,竟是与讨海、挑担、市井买卖紧密相连的。在蟳埔村,你会看到头戴“花园”的阿姨,一边利落地撬着海蛎,一边与邻人谈笑风生。强烈的视觉反差,恰恰体现了泉州人深入骨髓的审美与乐观。再艰辛的生活,也要用最美的姿态去面对。那满头盛开的“花簪搭子”,是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敬重,是飘着咸腥海风的日子里,为自己开辟出的一座精神花园。
花簪搭子,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与传承的“搭子”。在从前,制作和佩戴花簪是母女、姐妹、邻里之间代代相传的手艺与仪式。女孩们互相学习如何盘发、如何选花、如何搭配,一副好的“花簪搭子”往往是母亲送给女儿的珍贵礼物,或是姐妹情谊的见证。如今,随着“蟳埔女习俗”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无数远道而来的游客。她们选择自己喜欢的“花簪搭子”,体验“把春天戴在头上”的浪漫。本地阿姨为游客细心簪花的过程,便是一种无声的文化传递与情感连接,古老的民俗在新的时代找到了新的“搭子”。
所以,泉州的“花簪搭子”,远不止是饰物。它是一个符号,串联起自然与人文、美丽与劳作、传统与现代。它告诉我们,生活可以如此实在,又可以如此诗意。下一次当你来到泉州,不妨也去寻一副属于你的“花簪搭子”,让发间簪满鲜花,也簪上一段关于这座古城的风雅、坚韧与温情。
有没有人最近想去南京中山陵逛逛?想找个搭子一起边聊边看风景,顺便互相帮忙拍拍照,有的话约个时间一起呀!
https://www.fydmwd.com/img/2025/09/99e39e4999453255c4eeccd1b4be9a57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