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#从酒桌到药柜:当“酒搭子”变成“药搭子”的时代之痛 ###
深夜的酒桌,曾是中国社交文化中最常见的场景。推杯换盏间,友情、生意、人情世故被一一斟满,那些陪你畅饮到天明的人,被亲切地称为“酒搭子”。然而,不知从何时起,这种熟悉的画面正在悄然改变。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发现,曾经的“酒搭子”们,渐渐消失在酒桌上,转而出现在医院的取药窗口前,或是彼此分享降压药、降糖药的微信群里。“酒搭子”变成了“药搭子”,这一看似戏谑的称呼转变,背后是一个时代健康困境的缩影。
这种转变并非偶然。它映射出中年群体在高压社会下的健康透支。过去几十年,中国经济飞速发展,但同时也带来了996的工作节奏、无休止的应酬文化以及“以酒量论感情”的社交规则。长期过量饮酒、熬夜、高负荷压力,正在一点点侵蚀着人们的身体。脂肪肝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痛风……这些曾经的“老年病”,如今却早早地找上了中年人。当身体亮起红灯,酒自然不能再喝,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药片和保健品。曾经的“酒搭子”们,如今见面不再问“喝多少”,而是问“指标降了吗?”“药换了没?”。
更重要的是,“药搭子”现象的兴起,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健康观念的进步与无奈。它体现了人们从忽视健康到关注健康的觉醒,是一种被动的成长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,没有什么比身体更重要,曾经的豪饮不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,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才是真正的本事。然而,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。当健康的维护依赖于药物而非生活方式时,当一群朋友的核心话题从生活趣事转变为病情交流时,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?它反映出我们在健康预防和健康教育上的缺失——很多人是在身体出现问题后,才被迫成为“药搭子”,而非主动选择成为“健康搭子”。
从“酒搭子”到“药搭子”,是一场发生在无数中年人身上的静默革命。它既是警告,也是启示。它警告我们,以健康为代价的奋斗和社交不可持续;它启示我们,是时候将健康的关口前移,从“治已病”转向“治未病”。真正的友情,不应该只是在酒桌上称兄道弟,更应该在健康路上相互督促、彼此支持。或许,下一代人不会再需要“药搭子”,而是拥有更多一起健身、分享健康食谱的“养生搭子”。那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该追求的转变。
《天津80后“搭子”图鉴:在哏都烟火里,寻找生活的“搭伙”哲学》
想找一位“饭搭子”和“考试搭子”,具体要求是能一起探索学校周边美食,不挑食好相处,并且在学习上能互相监督、分享资料,期末周能一起泡图书馆复习。有兴趣的同学请留言联系!
“哎,南京话里头‘十搭子’到底什么意思啊?是不是讲人蛮‘甩’的?”
从广州出发去澳门,有没有一起的搭子?想找个人结伴同行,路上可以互相照应,分摊交通费用,还能一起品尝美食、打卡景点,计划近期出发,时间可以商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