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二,我与“自学搭子”的孤勇征程
高二的走廊里,贴着倒计时的红色数字像心跳般搏动。同学们抱着成摞的教辅资料穿梭,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相似的焦灼。就在这片标准化的喧嚣中,我和小陈——我的“自学搭子”,选择了一条看似背道而驰的路。
所谓“自学搭子”,并非逃离课堂的叛逆。恰恰相反,我们是在最“卷”的体系里,试图夺回学习主动权的人。当课堂的节奏无法满足我们个性化的求知欲,当统一的讲解难以触及思维的更深层,我们决定,在放学后的图书馆角落,为自己开辟第二战场。
我们的“作战室”很简陋,就是图书馆最里间那张靠窗的桌子。阳光透过百叶窗,在摊开的书本上切出明暗交替的条纹,像极了一道道待解的难题。这里没有老师,没有固定的课表,只有我们两人,和一份共同商定的“学习契约”。
起初,它更像一种笨拙的探索。我们轮流扮演“讲师”,把白天物理课上没完全搞懂的电磁感应,用白板笔再推导一遍;把英语长难句的结构,用自己的话拆解给对方听。这个过程,暴露了所有知识上的脆弱。一个自以为掌握的概念,在试图清晰表述时,瞬间变得千疮百孔。我们争吵、沉默、再重新组织语言,直到那个“啊哈!”的时刻降临——不是被灌输的,而是被我们自己亲手凿开的光亮。
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互补,更是一场思维的极限训练。为了给对方讲清楚历史事件的因果链,我必须跳出死记硬背的框架,去构建逻辑脉络;为了反驳他数学解题中的一个漏洞,我不得不逼迫自己想到第三步、第四步。我们成了彼此最严格的审稿人、最敏锐的质疑者。
当然,孤独感时常来袭。当其他同学在晚自习齐刷刷地刷着同一本练习册时,我们却在“不务正业”地研究超纲的竞赛题,或是为一篇哲学随笔查遍资料。那种脱离大部队的不安,像夜色一样弥漫。我们互相打气,用一杯奶茶,或是一句“怕什么,我们是在建造自己的火箭,又不是跟着大巴车观光”,来驱散这份寒意。
最大的挑战,并非来自知识本身,而是自我管理的泥沼。没有外在的监督,惰性会像藤蔓一样悄悄缠绕上来。我们经历过计划流产的挫败,也曾在手机诱惑前意志动摇。但“搭子”的意义就在于此——当你看到对面那个人依然在埋头苦算时,你便没有理由轻易放下笔。我们既是战友,也是彼此的镜子与鞭策。
如今,高二已近尾声。回望这段旅程,成绩的提升固然可喜,但真正珍贵的收获,是那片被我们亲手开拓出的“学习自由之地”。在这里,我们学会了如何与知识平等对话,如何将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寻。我们搭建的,不仅是知识体系,更是一种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。
这段与“自学搭子”并肩的孤勇征程,或许不会被写进任何成绩单的评语里。但它早已刻入我的骨骼,成为面对未来任何复杂挑战时,我最深沉的底气。我们不是逃离了洪流,而是学会了在洪流中,为自己建造一方舟。
在Q区找王者搭子,主玩打野的话,哪种类型的队友最能和你配合上分?
###五一寻“搭子”广西出发:山水为伴,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
最近想找个成都的摩托搭子一起周边跑山,有没有推荐的地方或者靠谱的组队方式?新手骑仿赛会不会被嫌弃?
###《沈阳穷游搭子:在工业老城的烟火气里,找到我们的诗和远方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