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科大饭搭子:青春烟火味,最抚学子心
傍晚五点半,下课铃响,林科大的校园瞬间活泛起来。人流从教学楼涌出,最热闹的去处,永远是那几间香气缭绕的食堂。在这里,你总能听到一句最朴素的邀约:“走,吃饭去?”这短短几个字,串联起的是一段段属于“饭搭子”的温暖时光。
所谓“饭搭子”,远不止是拼桌吃饭的伙伴。他可能是你同寝的兄弟,是社团里最聊得来的战友,或是选修课上偶然结识的知己。在那个决定“今天吃什么”的瞬间,你们达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同盟。一食堂的麻辣香锅够劲,二楼的牛肉面汤浓肉烂,清真食堂的拉条子筋道爽滑……关于美食的地图,是在一次次结伴探索中共同绘制的。
记得那个为课程设计焦头烂额的期末,我和我的饭搭子——阿杰,在实验室泡了一整天。傍晚,两人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食堂,什么山珍海味都提不起兴趣。最后,我们只是点了两碗最普通的西红柿鸡蛋面。面对面坐着,谁也没多说话,只有吸溜面条的声音和窗外渐沉的暮色。但就是那一碗热汤,和对面那个同样狼狈却坚持陪伴的身影,瞬间驱散了所有疲惫与焦虑。那一刻我明白,“饭搭子”吃的从来不只是饭,是疲惫生活里的治愈,是并肩作战的温情。
我们的“饭局”也是一个小小的信息交流场。哪门课的老师划了重点,哪个社团活动有意思,甚至谁对哪个同学有了好感……这些上不了正式台面的“情报”,都在饭桌的谈笑间完成交换。我们吐槽着生活的烦恼,也分享着微小的快乐,在咀嚼与谈笑间,学习的压力、成长的困惑,似乎都随着饭菜的热气一同消散了。
如今,我即将毕业,和阿杰也即将各奔东西。我想,多年以后,我或许会忘记某门课的具体成绩,但一定会记得,那个冬天我们抢到最后一碗热腾腾的羊肉粉时的雀跃;会记得那个夏天,我们一边啃着西瓜,一边在食堂里畅谈人生理想的夜晚。
林科大的“饭搭子”,是青春里最接地气的浪漫。它不轰轰烈烈,却细水长流地温暖了我们的大学岁月。那些一起吃过的一蔬一饭,那些在餐桌旁度过的时光,最终都汇成了记忆中最鲜活的人间烟火气,足以在往后的任何岁月里,抚慰一颗异乡游子的心。
想找个哈尔滨旅游搭子,主要想去冰雪大世界、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,有人一起吗?
最近流行找“吃饭搭子”“听歌搭子”,这种新型搭子社交,你怎么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