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职考公搭子:在河南,我们并肩“上岸”
清晨六点半,郑州某小区的书房里,李薇的闹钟准时响起。她迅速洗漱,冲一杯黑咖啡,在书桌前坐下。七点整,微信群里弹出消息:“早读打卡,今天目标:行测数量关系模块攻坚。”紧接着,几个头像陆续亮起回复。这是李薇和她的“考公搭子”们——一群在河南全职备考公务员的年轻人,普通却充满韧性的一天。
他们称彼此为“搭子”,一种比朋友更精准,比同事更亲密的关系。核心成员五人,分散在郑州、洛阳、南阳,因同一个目标在线上集结:一年内,全职备考,必须“上岸”。
“孤军奋战太难了,我们需要彼此”
“一个人备考,就像在黑暗里洗衣服,不知道洗干净没有。”来自洛阳的王磊这样形容独自备考的迷茫。去年省考,他以1.2分之差失利。挫败感最强烈时,他在备考论坛遇到了李薇。
他们迅速组建了小群,吸纳了另外三位同样全职备考的河南伙伴。约定很明确:严格作息,每日计划共享,进度互相监督,资料彼此分享。
日程表精确到分钟:早上七点晨读,九点到十二点行测,下午两点到五点申论,晚上是两小时的复盘和模拟题训练。每周日进行线上模考,严格计时,统一复盘。
“全职备考最大的敌人是孤独和惰性。”李薇说,“但当我赖床时,想到搭子们已经在线,就像有根无形的鞭子在抽我。”
河南考公:千军万马中的“搭子经济学”
在河南,考公的竞争用“惨烈”形容并不为过。庞大的应届生和往届生群体,相对有限的优质岗位,让河南的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场真正的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。
在这种高压下,“考公搭子”模式成了一种理性的选择。它本质上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“经济学”:共享信息、分摊压力、提升效率。
来自南阳的赵强是团队的“资料库”,擅长搜集最新的政策解读和真题分析;郑州的孙悦是“申论大神”,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文章的结构问题;而王磊是“行测快手”,负责分享提速技巧。
“我们不是竞争对手,而是盟友。”赵强说,“河南岗位那么多,我们报的也不是同一个,信息互通能让我们的努力用在刀刃上。”
压力、焦虑与那份不言弃的支撑
全职备考意味着巨大的机会成本。没有了收入,远离了社交,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场结果未知的考试上。焦虑是常态。
一个月前,李薇在一次模考中行测分数大幅下滑,情绪崩溃,在群里发了句“我可能不行了”,便关了手机。那天晚上,当她开机,看到的是几十条未读消息:王磊分享了自己三次模考失败后最终翻盘的经历;孙悦发来了她整理好的错题笔记;赵强甚至录了一段搞笑视频逗她开心。
“那一刻我明白了,‘搭子’的意义不仅是学习,更是在你快被淹没时,把你托起来的那股力量。”李薇说。
他们约定,压力大时就开十分钟语音,什么都不说,只是彼此陪着,听对方翻书的声音,然后继续战斗。
“上岸”之前,我们互为灯塔
对于未来,他们既有期待也有务实。所有人都明白,即使有“搭子”相助,考公也充满不确定性。他们约好,无论谁先“上岸”,都要把经验和好运传递给其他人。
夜幕降临,李薇合上书本,在群里发送:“今日任务完成,大家辛苦了。”很快,手机接连响起提示音,屏幕上跳出一连串的“收到”和“加油”。
在这个超过一亿人口的大省,他们是无数考公大军中微小的个体。没有丰厚的家底可以依赖,没有轻松的捷径可以走,所能凭借的,只有手中的笔,脑中的知识,和那个小小的、亮着的微信群里,彼此支撑的温暖。
“上岸”之路道阻且长,但幸运的是,这一次,他们不是一个人。在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上,这群全职的“考公搭子”正用他们的方式,书写着关于奋斗、陪伴和希望的故事。他们的灯火,在无数个深夜里,因彼此的存在而更加明亮。
在西安想找个上班搭子,平时可以一起通勤、约饭或者周末逛逛,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平台推荐吗?
https://www.fydmwd.com/img/2025/09/3ec2f35f9a44139816fcd31fdff51ad1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