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“作业搭子”
自从上了六年级,作业好像一下子变多了,题目也变难了。每天放学回家,面对摊开的练习册,我有时会觉得像独自面对一座沉默的小山。不过,这种“孤军奋战”的感觉,在我和小轩成为“作业搭子”之后,就彻底消失了。
小轩就住在我家隔壁楼,我们同班。成为“作业搭子”纯属偶然。那天,我正对着一道复杂的数学行程问题抓耳挠腮,妈妈建议说:“要不你打电话问问小轩?”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电话,电话那头,小轩的声音带着同样的苦恼:“哎呀,这道题我也刚研究呢!”我们就在电话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,他讲他的思路,我说我的困惑,突然,像电路接通了一样,我们几乎同时喊出来:“我明白了!”
从那以后,每天放学后固定的“电话会议”就成了我们的默契。下午五点半,电话铃准时响起。
“喂,今天语文那篇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,你怎么理解的?” “先别说那个,数学练习册第三大题,那个水缸注水的问题,你算出来答案是多少?” “我算的是45分钟,过程发你看看……”
我们的合作远不止对答案。更多的时候,我们是在“碰撞”。当我觉得他的方法太繁琐时,我会直接说:“你这绕太大弯子了,看我的‘捷径’!”当他发现我的计算粗心漏掉一个零时,也会毫不留情地指出:“警报!警报!这里小数点‘越狱’了!”我们互相扮演着严格的“小老师”,也充当着彼此最耐心的听众。给一道应用题画线段图时,我画的他看不懂,他讲的我也糊涂,我们就各自在电话这头和那头重新画,再拍照发给对方,直到两个脑袋的思路终于在一条线上汇合。那种豁然开朗的快乐,比独自解出难题要强烈十倍。
当然,我们的“业务范围”也不仅限于学习。做作业间隙,我们会聊聊班里的趣事,抱怨一下体育课跑圈太累,或者分享最近看的一本有趣的书。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,电话里传来的笑声,能洗刷掉埋头苦写的所有疲惫。妈妈常说:“听你俩打电话,一会儿争得面红耳赤像吵架,一会儿又笑得前仰后合,真不知道在干嘛。”但我知道,正是这种有严肃讨论也有轻松玩笑的节奏,让写作业这件事,从一项孤独的任务,变成了一段充满趣味的共同探险。
有一次我感冒请假在家,下午五点半,电话安静得出奇。我盯着作业本,感觉那些字都变得陌生而冰冷。就在这时,电话响了,是小轩。他第一句话就是:“赶紧的,没有你的‘神逻辑’,这道奥数题我快钻牛角尖里了!”那一刻,我心里暖暖的。我意识到,他不仅仅是一个一起写作业的伙伴,更是一束光,照亮了我独自学习的夜晚。
六年级的日子像上了发条,紧张而忙碌。但因为有我的“作业搭子”,那些与难题搏斗的时光不再枯燥难熬。我们互相鼓励,互相“较劲”,也互相陪伴。我知道,当我们以后回忆起这段为升学拼搏的岁月,印象最深的可能不是哪道难题,而是电话线那头传来的、那个一起并肩作战的,熟悉的声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