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“回国搭子”兴起:留学生抱团返乡,是社交刚需还是时代缩影?》
临近寒暑假,社交媒体上“留学生回国搭子”的组队帖总会悄然升温。从拼车、拼机票到共享隔离酒店,从结伴转机到互相托运行李箱,这种临时结成的“回国搭子”关系,正成为留学生圈子的独特现象。
“一个人怕丢行李,两个人能壮胆”
在伦敦读研的Lucas第一次找“回国搭子”是因为超重行李。“航司查得严,我一个人带两个箱子肯定被罚,和同航线的同学分摊额度就解决了。”而悉尼的Mia则坦言,国际转机流程复杂,尤其是疫情期间,“有人互相提醒文件、轮流排队,焦虑感能减半”。
从实用到情感:搭子文化的延伸
起初,“回国搭子”多为功能性合作,但逐渐衍生出情感联结。有人因12小时航程的闲聊成为挚友,也有人落地后组起“回国搭子夸夸群”,分享求职、租房信息。正如留学生小吴所说:“飞机落地那刻,只有‘搭子’懂你倒时差还饿着肚子扫码填海关表的狼狈。”
争议与思考:是依赖还是互助? 批评者认为,过度依赖“搭子”可能削弱独立能力;但也有人反驳,这种高效协作恰恰是Z世代对资源整合的灵活实践。心理学家李婷指出:“在陌生文化环境长期生活后,与同胞建立即时信任是一种心理补偿,关键在于是否保持边界感。”
当“搭子”从交通工具延伸到饭搭子、求职搭子,或许这代年轻人正在用轻社交重构归属感——毕竟,回国的路很长,但有人同行,便少了些漂泊的孤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