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摆摊记:我的创业搭子,是整条街的江湖
深夜十点,陆库桥下的灯光昏黄如旧胶片。我刚把“贵州酸汤粉”的灯牌擦亮,隔壁煎饼摊的王姐就递来一碗热绿豆汤:“先垫垫,今晚人多。”斜对面卖手作首饰的“九零后”退休教师陈叔,正帮我的折叠桌拧紧最后一颗螺丝。
这就是我在上海的摆摊日常——一个由陌生人编织成的创业搭子网。
三个月前,我抱着“月入三万”的幻想辞去工作,带着全部积蓄扎进上海的夜市江湖。第一周,现实给了我一记重拳——连续三天零收入。第四天傍晚,雨突然倾盆而下,我手忙脚乱地收摊,塑料布却被风吹走。正当我狼狈不堪时,左右摊位的四五个人同时冲进雨里,七手八脚地帮我固定帐篷。卖咖啡的小吴递来毛巾:“这条街就这样,一个人撑不住。”
从那天起,我明白了在这里“搭子”的真正含义。
我们这些摊主,白天可能是程序员、设计师、外卖员,晚上却在这方寸之地成为彼此的守护者。卖武汉热干面的老李会在我去洗手间时帮忙看摊;做泰式奶茶的泰国留学生Lucky,总在我忙不过来时主动给客人找零;就连总板着脸的城管大叔,也会在检查前轻声提醒:“今天证件要戴脖子上。”
最难忘的是上个月,隔壁街突然涌入一批新摊位,我们这条老街的客流量骤减。那个周末晚上,老李提议:“咱们搞个‘环游世界美食街’,每家出个特色套餐,一起宣传。”于是,我的酸汤粉配Lucky的奶茶成了“东南亚套餐”,老李的热干面配陈叔女儿做的文创布袋成了“武汉记忆”。我们在抖音上互相@,在朋友圈彼此站台。一周后,这条街竟然真的恢复了往日的热闹。
这些创业搭子教会我的,远不止生意经。陈叔常说:“摆摊不是生存,是生活。”他六十岁开始学做首饰,只是因为喜欢看年轻人戴上时的笑容。小吴的咖啡车永远放着两把折叠椅:“不是所有客人都想边走边喝,总有人需要坐一坐。”
今晚收摊时,王姐边擦灶台边说:“明天我女儿生日,提前一小时收摊哈,大家帮我顶一顶。”小吴立刻回应:“没问题,我多备点咖啡,把你的客人也接待了。”
这就是上海摆摊人的江湖——没有合同,没有誓言,却在深夜的街头筑起最坚固的联盟。我们的创业搭子,是整条街的呼吸与共,是每个为生活打拼的普通人,在霓虹与月光下,用热气腾腾的食物和真诚,搭建起来的小世界。
在这里,我不仅赚到了生活费,更找到了这座钢铁森林里最珍贵的温度——那是陌生人成为搭子,共同抵挡生活寒意的温暖。
教师资格证备考需要找“搭子”吗?和备考搭子一起复习有哪些好处?
和旅游搭子发展成恋人关系,真的靠谱吗?会不会反而让旅行变得复杂?
https://www.fydmwd.com/img/2025/09/蹲个游戏搭子v区.jpg
在上海周末想找搭子一起逛展、压马路或者探店,有什么靠谱的渠道推荐吗?
石家庄大学生找“搭子”一般通过什么渠道?有什么本地特色活动推荐吗?